俗語說﹕「參天之木,必有其根;懷山之水,必有其源。」人人有姓名,但姓氏的發展與歷史卻不是很多人清楚。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早前進行研究,在近3億名受訪者中,找到約4100個姓氏,以此推量歷史上曾出現過2.4萬多個姓氏,至今約2萬個經已消失。
外族漢化 小姓消亡
華夏姓氏研究會會長趙啟孺指出,在全國目前使用的約4100個姓氏中,除了少數的雙字姓、三字姓外,絕大多數是單字姓。從規律上看,小姓消亡、大姓興盛是必然規律。例如在南北朝時期,少數民族進入中原,隨與漢人同化,漸漸改用漢族的姓,令狐及獨孤等姓氏便由此慢慢消失。因此,少數民族姓氏日漸減少,乃至完全消失,其實是與漢族融和的結果。而元、清兩代以後,大量外族再次進入中原後漢化,也讓不少蒙古 及滿族的姓氏消失。
根據<<台灣區姓氏堂號考>>一書的記載,台灣一共有1694個姓,其中單姓1611個,二字姓75個,三字姓4個,四字姓4個.
前十大姓所佔比例如下:
1.陳 10.9%, 2.林 8.2%, 3.黃 6.1%, 4.張 5.4%, 5.李 5.2%,
6.王 4.2%, 7.吳 3.9%, 8.劉 3.2%, 9.蔡 2.9%, 10.楊 2.6%.
這前10大姓合計佔全台人口的52.5%.
中華姓氏的源流錯綜複雜,有專家總結,僅僅起源就有16種,也有人認為是13種。不論是哪種說法,大多數學者都把先民對圖騰的崇拜作為中華姓氏的第一起源。一些學者認為,中國的百家姓,熊、馬、牛、羊、龍、鳳、山、水、花、葉等姓氏也由圖騰轉化而來,儘管這一說法的依據還不充分,但中華姓氏的起源與上古時期先民對圖騰崇拜密切關聯。
(以上圖文為網路轉載分享)